蛋糕毛巾 Wade 隨手拍 新兵日記 瑛太
再見邱妙津---先談賴香吟 【先談賴香吟】 早上帶榕去上學之後,就近吃了個早餐,看見報紙上的藝文新聞中,有著關於邱妙津文章面世的消息。 我的確是非常之喜歡這個早逝的作家,也許也因為二十六歲的年華很符合作家燦爛光輝的生命史、但更多的是我在閱讀<蒙馬特遺書>時的震撼與感動。 不同於其他可能被我視為「有點無病呻吟」的作品,邱妙津因為同性之戀的愛慕投射,讓作品中的泛濫情感有了依歸。台灣這幾年的進步不可謂不大,一九九零年時我們還不太接受同性戀這個名詞,短短幾年,拉子情誼跨越傳統,搬上電影或者文學作品,可惜邱妙津早了幾年出生,或者他要是晚點來到人世,也就不需有那麼多對同性之愛的痛苦隱晦,然而文學界也可能因此沒了這麼優秀的作品。 早上看到這則新聞時感到很「安慰」。之前常常在印客雜誌上看到斷續刊載的邱妙津遺文與日記,手寫的文字非常具有「消逝作家筆跡重現」的歷史臨場感;那時我便知道總有一天這個作家一定會有他的文學定位。至於幫他整理作品的賴香吟,更是我相當欣賞的一位女作者,<散步到他方>裡的<翻譯者>一文,曾讓我感動莫名,那長期偽裝成啞人的主角,這樣地寫道: 「我也依舊難以發明朋友。記得K說,你不會捕捉感覺。不,我想我只是不要表達;我無法一會兒東又一會兒西的表達自己,我也不了解用那樣的法則怎麼可能使人的情誼深過一天又一天?到底講一次電話可以多走多遠,吃一次飯又該增加幾公分的深度呢?我一點都掌握不住,如何使一個名字變成一個朋友,我一竅不通。」 年少時對於這段文字很有感觸,朋友是那麼迫切地被需求著,可自己又畫限地要求獨一無二的靈魂可以與之共通。 賴香吟的小說的確近似散文,然而確沒有散文過於「散」的囈語,趨近於小說據有的獨特情節交錯;我喜歡這種內心式獨白多些的「哲學型小說」,然而一旦過於鑽研深究,便少了小說應該具有的流暢可讀性。賴香吟的小說拿捏極好,淡淡的哀愁與自絕人世的冥想,正是青春歲月時最熱情捕捉的自我形象! 只是賴香吟後來的作品不多,約莫同時期亮麗又叛逆的成英姝開始崛起,放浪不羈的言語與過份美麗的形象,讓她在文壇擁有較高的知名度;而我仍然鍾情慢工出細活的賴香吟,反覆咀嚼她的僅有作品,心裡總認定著:「越是出色的作家越是靜默與悲傷,她們因為看透人世的悲歡離合,因此無法開朗地迅速為文,豁達的狂放大笑,她們品味人生的時間多,記錄下來的文字便顯得謹慎而寡少。」 這只是文藝少女我的一廂情願,但也正說明了邱妙津何以會委託賴香吟為琪整理文章。同調性的心靈一定相近,憂傷的靈魂一定相擁,我樂見這對文友的情誼,更樂見邱妙津的作品得以完整地被保留。 主角是邱妙津,但她的所有書籍我都放在娘家,無法細看之後再書寫感想,於是先推薦賴香吟,以及她的<散步到他方>。這是一首小調,而非交響曲,耐聽但得靜心聆賞,否則你就會嫌其不夠熱烈精采。 舉凡好作品都有躁動的一面,賴香吟不時興字面上的起伏,所以看她的文章須要點耐心,沉潛的都怕見光,得費時捉摸一會。 改天再來談談邱妙津。 http://news.chinatimes.com/Chinatimes/Philology/Philology-artnews/0,3409,112008013000022+110513+20080130+news,00.html邱妙津日記 沉寂13年終出版 寫下華文女同志文學經典《鱷魚手記》的早逝作家邱妙津,塵封了十三年的日記,近日由摯友暨小說家賴香吟編輯整理,出版成兩冊厚重的《邱妙津日記》,再度引爆話題。《邱妙津日記》的書寫從一九八九年到邱妙津自殺前一天,是邱妙津最私密與直接的自我對話。 她在死前將自己所有的文稿遺物託給賴香吟處理。其中,《寂寞的群眾》與《蒙馬特遺書》已相繼出版,日記卻延宕十三年才出版。 賴香吟說,原因一是基於對相關人物以及隱私權的保護考量,二亦盼望流言塵埃落定。賴香吟終於完成摯友的相託,讓邱妙津的文學生命,透過一些隨手拍下的照片、生活物件、筆記、手稿,盡可能補齊疏漏,在《邱妙津日記》中完整呈現,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害與揣想,賴香吟也對人名與地名做了些處理。 完成好友重託 賴香吟多所斟酌 「我知道,這些日記是她最大的財產,她的很多作品也都可以在日記裡找到雛型。」賴香吟說,她與邱妙津相識於一九九○年初,同年同校,早從相識之初,邱妙津伏案寫日記的姿勢便使她印象深刻。邱妙津不僅是抱著記事心情寫日記,而是藉此嚴密審視自己的心緒,把驚人的誠實、熱情投洩在這裡,因此值得想理解其文學的人一讀。 邱妙津堪稱現當代文壇裡,最具傳奇性的悲劇人物。生於一九六九年的她,一九九一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心理系後,留學法國,在巴黎的蒙馬特自殺身亡,死時僅廿六歲。這位年輕的女作家生前,雖曾以〈囚徒〉、〈寂寞的群眾〉等小說屢受文學獎肯定,但真正讓她聲名大噪,卻是因為一九九五年十月,也就是邱妙津辭世後四個月,她的首部長篇小說《鱷魚手記》獲得時報文學獎,隨之而來的大幅曝光。 文字檢視內心 展現誠實與熱情 《鱷魚手記》讓保守的台灣社會,驚訝的看見她筆下繁複、充滿喃喃自語,自戀自虐又帶著自嘲式黑色幽默的女同性戀世界。邱妙津在《鱷魚手記》裡,俏皮的把女同性戀者比喻成鱷魚,她在書中自創的「拉子」一詞,也成了華文地區女同性戀者普遍認同的代稱。 由於邱妙津幾乎被女同志族群「神祇化」,對她相當崇拜,因此與邱妙津相關的作品文本,大抵就是暢銷與長銷的同義辭。邱妙津的《鬼的狂歡》、《寂寞的群眾》、《鱷魚手記》、《蒙馬特遺書》,以及最新出版的兩冊《邱妙津日記》,自她逝世後十三年間,累計銷量達卅萬本以上,魅力驚人。
2